把诺奖发给他,“答案在空中飘扬”
2016-10-17 19:15:20
  • 0
  • 1
  • 45

把诺奖发给他,“答案在空中飘扬”

       文/陈树照

      今年的诺奖公布后,可谓是滚油锅里的一滴水,高温劲暴鲍勃.迪伦。谁也没有料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发给了一位歌手,而且是一位唱民谣的摇滚歌手。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大奖,造成的落差实在是太大了。在诺奖没有出炉之前,业内众多媒体猜测齐捧和暴炒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认为阿氏最有希望摘得今年诺奖的桂冠,结果却大跌眼镜。

       鲍勃.迪伦之所以遭受非议和置疑,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很少被翻译成汉语。人们除了对他的音乐熟知外,对他的诗歌完全是空白。更不知道他还是与美国当代垮掉一代诗歌大师金斯堡齐名、且是最具影响力的优秀诗人之一。置疑他凭什么得奖?一项世界级珠穆朗玛峰式的文学奖,怎么能发给了一位唱民谣的摇滚歌手呢?是不是诺奖的品质在下降?这些置疑并不足为怪,这完全是对鲍氏歌手身份及他的作品不够了解和熟悉造成的。

      也就是说,鲍勃.迪伦,不仅是一位誉满全球的民谣摇滚歌手,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画家。他在诗歌方面的价值,远远大于他的音乐。他把诗歌以音乐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他的诗歌思想和抱负。他的获奖一点都不出乎我的意料,正如有人说:“他的歌词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他对节奏和长句的把握很超群,他的唱和说是混在一起的,有着独特的时代感。这是一位对人性复杂性的表述非常到位的音乐家,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非常准确,且有寓言感在其中。”

      所以,对于鲍勃.迪伦获奖的置疑,并非他的文本,而是对他歌手职业的误解。其实好的歌词就是好的诗歌。"他的作品,不仅变化无常、特立独行,而且复杂难解。这位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歌手,因他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的面貌,进而改变了文化的语调和人们的思维惯式。他叛逆性的先锋诗歌,真正颠覆了美国混乱的六十年代,让美国人从他的音乐中找到灯盏的方向"。

      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美国人而言是一场革命。或者说整个六十年代,世界上没有什么角落是平静的,鲍勃.迪伦的作品就是那块人们向往的净土。"他善于借助音乐的力量,去表达自我,去吸引更的多人,从而唱出了美国一代人在迷茫中的心声。虽然他的作品并未刻意加以深入的阐释和说明,但只要听过他的音乐的人,都会跟随他随感随想,似乎都知道他在想什么、表达什么"。当他认真地追问“要多久时间,某些人才能获得自由”时,这已是他向世界发出的对种族不平等的呐喊;当他唱道“炮弹在空中要飞多少次,才会永远禁止?”,更是道出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他的作品真正巨大的力量,不在于是否有着深刻的社会分析,或是否能煽动人们起来行动,而是抓到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空气中微微颤动的集体思绪,说出许多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困惑”,同时诠释了人类以国以家为界取得利益的狭隘思想,从而发出人类大同、大爱最强有力的声音。他的特立独行,走过六十年代,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欧美崇尚自由、民主和人性的自然回归。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所言:“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

      鲍勃.迪伦可谓是获奖专业户,除了2012年获得奥巴马为其颁发总统自由勋章外,先后多次获得美国音乐界最高的格莱美音乐奖,同时也是格莱美音乐终身成就奖的拥泵者;200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等。正如郑钧所说: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他颇具创造力的作品为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尼尔·波特)。

      综上所述,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发给鲍勃.迪伦,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乃实至名归,情理之中。不过,从去年的诺奖发给白俄罗斯贴有记者标签并兼散文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和今年鲍勃.迪伦获得诺奖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正在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瑞典文学院的那些老夫子们,不仅在拓展诺奖的空间和维度,而且让诺奖逐步走向更多领域的文学艺术。诺贝尔文学奖再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本内涵,而且正在关注和拷量受众的传播和影响力。鲍勃.迪伦正是因为他的文本力量和广为传播的受众影响,摘取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把诺奖发给他,“答案在空中飘扬”。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